江淑娜--情字--知音

2013122514:43

時與菩薩共處 歡喜知音同行

分類:引用
2011/02/01 11:32


-
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戶,欣然起行。
念無與樂者,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,懷民亦未寑,相與步於中庭。
庭下如積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橫,蓋竹柏影也。
何夜無月,何處無松柏,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。
---- 宋 。 蘇軾。記承天寺夜遊 ----
-
 
二○○二年夏之卷
衲履足跡-轉載文章
時與菩薩共處  歡喜知音同行
從《法華經,方便品第二》
之「增上慢人,退亦佳矣」
兼及佛陀與阿難之歷劫深緣
談上人與慈濟人之悲心相契
 
        蘇東坡這則短文,記述了人生難得是知己之契合,東坡與懷民兩位具是有顆柔軟之心腸,夜裡漫步賞月的閑情,彼此照見對方欣然與自然相交通,那分人我與物我之間之微妙互動的清明心靈,以及毫無雕飾的純樸性情。
    所謂「知音」者,或許是歷劫深緣使然,故在今生初遇,便能直指對方思慮,彼此心中丘壑都能瞭然於心。人之相知,貴在知心;展讀中華歷史冊頁,不乏知己之交之實例,如伯牙與鍾子期,彼此之間存在的是一種交心的刻骨感受。
    伯牙鼓琴,鍾子朝聽之。方鼓琴而志在太山,鍾子朝曰:「善哉乎鼓琴,巍巍乎若太山。」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,鍾子期又曰:「善哉乎鼓琴,湯湯乎若流水。」鍾子期死,伯牙破琴絕絃,終身不復鼓琴,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。(《呂氏春秋》)
    伯牙是戰國時的琴家,與子期形同莫逆,伯牙善彈琴,鍾子期善聽琴,其默契已達天衣無縫,他們的友誼千古傳頌,遂將知己稱為「知音」。伯牙驚聞子期猝逝,感念「痛失知音」,從此斷弦,終生不再彈琴。
 
真心與生命對話
 
    「相識滿天下,知音有幾人?」世上知音罕見,此所以得遇肝膽相照的知音,「士為知己者死」,直教人兩肋插刀,即使犧牲生命亦在所不惜了。
    這般生死之交的知音,最重要的是彼此之間必定要能「交心」,以坦露、至誠之心,真心與對方的生命對話。
    上人說,慈濟是一個用生命對話的團體,不論是與環境對話或與人對話。「要如何對話?」從慈濟人的行為可以看得出來。看到了苦難者,慈濟人就去擁抱著他,雖然他們之間一點關係都沒有,但慈濟人看到眾生有苦難,知道他需要我的體溫去暖和他的體溫,要用我的心跳去跟他的心跳結合在一起,這就是真心付出,就是用生命對話。
    唯有全然付出生命去與對方的生命交流,才能真切地感同身受對方的心聲,才能真正走入對方的生命,彼此成為不分你我的生命共同體的關係;這分愛若能擴及於一切人、乃至於世間萬物,就是莊子所言之「至仁無親」,人人都是自己之至親;也就是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的佛之精神境界。
    何謂「知音」?上人說:「人生難得遇到志同道合的人,你所說的他聽得懂,你要做的他了解,這就是『知音』啊!既得遇知音,就該相互珍惜,為志同道合的共同理想,悉力以赴!」
    在上人心目中,所有慈濟人彼此都是知音,「慈濟人就是同樣都有一分愛心,才有因緣能聚會一起,所以才說在慈濟所遇到的都是愛心人,都是知音人,都是知心的人。」
    慈濟人同心、同道、同志願,為共同的理想共同努力與奮鬥,上人表示這分緣並非容易之事。「常聽人說:『天下知音難尋!』所謂知音,是指對自己所說的話能夠了解,並且也能付諸實行。然而,人人各有自己的心靈世界,想要別人了解自己的想法已經很困難,何況要得到別人的贊同,並與自己共同為理想而努力,更是難上加難!」
    上人舉一則佛世故事為例。有一個小城市,居民共九萬人。佛陀在此弘揚佛法,有三萬人見到佛陀也聽聞了佛法;有三萬人見過佛陀,但未聽聞佛法;最後三萬人,則見聞俱無。
    「然而聽到也看到佛陀的人當中,能真正體會佛陀本懷者,又有多少人呢?佛陀是個超越人間智慧的大覺者,竟然無法使小城市中普遍居民認識他、了解他!又如佛陀入定準備宣講《法華經》真實法時,座中五千人當場退席,連等待佛陀宣講的耐心也沒有。此二事例令人慨嘆,佛陀在世尚且如此,更何況仍是凡夫的自己,又如何要求要得到多少知音?」
    然而看到幾次活動中,慈濟人快速而強大的動員力,大家貼心明白上人心意,彼此合心、互愛圓滿達成任務,令上人深覺自己的知音遍天下!即使許多海外慈濟人,從未見過上人,也都能秉持佛心、師志,在僑居地做一粒愛的種子。這般貼切的情誼,令人感動與珍惜!
    「人生最幸福的就是有知己,最快樂的事就是與知音同行!」上人每言及慈濟人莫不感到安慰,認為:「大家都很了解我的心,我的心聲有這麼多人能了解,這種「知音滿天下」的感受,能想像我是多麼歡喜,多麼安慰,真的是非常感恩!回首慈濟來時路,三十多年來,雖然有很多坎坷,不過,不論有多少心酸及挫折,總是很值得回憶,每一次遇到困難時,就會有慈濟人及時現身扶助我、幫助我,讓慈濟志業一一順利上軌道。」
    知心的貼心感,是上人在推動志業時,一股實在的護持力量!「看到委員、慈誠那分合心協力的投入,再看到有這麼多的志工菩薩沒有間斷,長時間的付出,實在讓人很感恩。我常常想,凡夫啊!都是充滿了煩惱,充滿了計較,滿心的自私、小愛。但是,我在慈濟所看到的,都是菩薩。菩薩是開闊心胸,具有『靜寂清澄』的透徹大愛;菩薩身體力行,這種無尤無悔的投入,以付出為快樂,以付出為輕安、自在,能和這麼好的人群在一起,真是非常有福啊!」
 
緣結法華會上
 
    將上人與慈濟人緊緊相繫的是一分對眾生懷有大愛的菩薩精神。而這分悲心相契的深緣,上人表示,或許就是緣定於佛世時的法華會上。上人曾說,有慈青發願要跟隨師公一千年,高雄也有慈濟人說:「慈青發這個願,那我要跟隨師父一萬年。」也有說要萬萬年的。」其實,我們都是過去生中,說不定是當初佛陀在法華會上時說的,過去有緣人,現在有緣人,還有未來有緣人,可以同在佛的常寂光土,就是法華世界,大家相會。」
    「我出家之後,覺得跟《法華經》特別有緣,雖然我沒有常常看,沒有時間看,很難去研究,只是在出家時,只是聽到《法華經》的經名,就心生歡喜。有一位信徒來慈雲寺,對慈雲寺的師父說:「我有發現一部《法華經》,我想問師父,您要不要買下來,要不然收破爛的要收走了。『我剛好在那裡,我說:「《法華經》,怎麼會被收破爛的收走呢?我們可以買下來啊!』他說:『不過,這是那位要賣《法華經》的阿公收存的,現在還放在他的床底下。』」
    「我說:「怎麼把經書放在床底下,不要給收破爛的收去,我們請回來。』當時那位師父就說:『你想要買嗎?』當時要買那一部經要兩百多元。當時的兩百多元是很多錢的。買回來時,拿起來看,那經是摺頁裝訂,上面有一點腐蝕,也有一點濕氣,泛黃的顏色,看來好像快要爛掉了。當時我看了很心疼,趕緊拿來膚一膚……為什麼我會在靜思堂的講經堂設計一尊佛像,好像在撫摸地球呢?」
    「這就是我想到當時的情景。我接到這部泛黃、破舊的《法華經》時好心疼,我感覺自己好像在一個世界上面,用手膚著它。所以我很愛說『膚』,膚一膚的感覺真好。當我翻開這部《法華經》,讀到經文中說:「聽聞《法華經》起歡喜心,就是過去生已經與佛同世,結過緣,累世不斷不離常寂光土,法華世界。」看到這一段經文時,我很震撼,這是一個緣!所以,我開始抄《法華經》。」
    「不過,從開始做慈濟以後,我再也沒有時間去翻那些經了。但是,如果談到《法華經》,我的心就特別地跳躍,好像要跳起來一樣,就是那樣的歡喜。所以,慈濟菩薩們,你們跟師父應該也是有緣,說不定我們是在無數劫以前的法華會上,遇佛同修啊!」
    「我們現在能同樣在慈濟世界,同心、同道、同志願,這是不容易的。佛陀說佛法有三個時期,佛在世到滅度之後的五百年是正法;五百年之後,一千年是像法;一千年像法之後,就叫做末法。現在離佛世是二千六百多年,我們說不定是在佛的正法時期,在同一個道場,聽佛說法,也說不定哪!」
 
暢佛本懷之真實法
 
    上人與「法華三部」如知己般投緣相契,而上人思想源流正是法華思想,法華三部大義便是在教菩薩法。上人表示,佛陀來人間說法四十九年,一直到四十二年後,佛陀覺得他的生命歲月所剩不多,卻還沒有講出他真正想講的話,心很著急,於是開講《法華經》法門,開啟菩薩道路。在《法華經》裡說「正直捨方便」──去除方便顯實法,「正直」就是說現在正是時候,我要直接說菩薩道,所以要捨去過去的方便法。
    「佛在世時,講了四十九年的法,在四十二年內都是講方便法,慢慢誘引眾生。有時候對眾生說因果,如是因,如是緣,如是果,如是報;佛陀也談他自己本身的過去生,如何發心,如何修行所走過來的路,這就是說『有』。但是,說『有』只不過是讓大家知道怎麼做就會得到什麼果報,佛陀擔心大家只是停滯在做好事,智慧沒有開怎麼辦?所以佛陀再開一個法門,就是般若法門。」
    般若法門就是談「空」,要向大家說不要執著,要提升智慧,不只是一直談你與我,我與你,常常糾纏不清,應該要將小愛,過去生你我有緣,一直到你我有緣要打開,變成與大地一切眾生都有緣,不要只在你你我我,是是非非中打轉。要更上一層樓,把心門打開,愛普天下的眾生,這叫做大愛,這必定要用般若智慧。
    《法華經》所闡揚的是菩薩力行的功夫,絕非文字上的知解。曾有人問上人,每次聽到上人開示時,都會提到《法華經》,於是也用心去看《法華經》,可是整本都看完了,還是「有看沒有懂」,不知經義何在?
    上人回答,經文不是這麼容易懂得的,要多看、多聽;但是,看多了也聽多了,是不是真的能體會呢?還是隔一層。最重要的,還是做,做就對了,以事顯理。待你讀得稍微懂些道理了,時間已經過去了。所以我常常說,要說到讓你聽得明白,很費時間,做就對了。人生無常,時間有限,真正走入人群去付出,就能從事相中去體證真理實相。
 
五千人退席
 
    《法華經》是暢佛本懷,說真實法,闡明從凡夫到成佛,中間必定要經過菩薩道。但是這條菩薩的道路並非凡夫之知見所能易於生起信念。《法華經‧方便品第二》有云:「諸佛智慧甚深無量。其智慧門難解難入。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。」又說:「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。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。」
    佛陀來人間,無非是要眾生有個共同的目標走入這條康莊的菩薩大道。但因菩薩道凡夫難解難知難行,所以「方便品」中說,佛陀在宣講《法華經》時,有五千人退席──
    爾時世尊告舍利弗。汝已慇懃三請。豈得不說。汝今諦聽。善思念之。吾當為汝分別解說。說此語時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。即從座起禮佛而退。所以者何。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。未得謂得。未證謂證。有如此失。是以不住。世尊默然而不制止。
    爾時佛告舍利弗。我今此眾無復枝葉。純有貞實。舍利弗。如是增上慢人。退亦佳矣。汝今善聽。當為汝說。舍利弗言。唯然世尊。願樂欲聞。佛告舍利弗。如是妙法。諸佛如來時乃說之。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。舍利弗。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。舍利弗。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。所以者何。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。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。唯有諸佛乃能知之。
    所以者何。諸佛世尊。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。舍利弗。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。諸佛世尊。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。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。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。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。舍利弗。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。
    「佛陀在未講《法華經》之前,先說《無量義經》;《無量義經》說完,佛陀端坐著又現神變相。眾人看了,覺得佛陀今天很奇怪,好像這部經講了,卻又還沒有講完似的,好像還有話要說的感覺,所以在場的弟子沒有人走開,留在原地等待佛陀到底要講什麼。也就是說,佛陀一部經說完後,便端坐著靜下來,在寂靜中,佛陀的法相讓很多弟子起疑,覺得佛陀似乎還有很豐富的妙法要說。」
    「當大家都坐著時,彌勒和文殊對談:「為何佛陀這時現神變相,讓大家覺得不知道佛陀要說什麼?』先是兩位菩薩在對談,接著舍利弗請求佛陀說法,但是請求三次,佛陀三次制止:『止、止、止,不須復說!』不能說,不用再說,如此三次。」
    「有的人坐在那裡不知道佛陀要說什麼,反正四十多年來也聽多了,都已經「知道了!知道了!」可以不必再聽了。所以現場就有五千人退席了、離開了,佛陀就說:「增上慢人,退亦佳矣!」這些人沒有耐心聽,以為什麼都知道了,知道了就好了,退開了也很好。」
    「佛陀說,這五千人就像是「大風吹空稻穗」。真正好的稻穗,好的種才會留下來,不好的稻穗,不好的種子,就是空心的,風一吹,就散掉了。我們的真心啊,就如已經灌漿灌得很飽的好種子;這粒好的種子,就是最誠懇的那分心。」
 
一大事因緣出現人間
 
    總之,到底佛陀要說什麼呢?等到那五千位增上慢人離開之後,佛陀才開始說了,就是要說菩薩法。他要將過去修小乘行獨善其身,或是執有、執空,這些弟子的執著,他要在這個時候打開。所以經文中又說「開示悟入」,要讓大家真正體會佛陀這條菩薩康莊的大路。佛陀說他來人間之「一大事因緣」,就是「開、示、悟、入眾生佛之知見」。「開」眾生佛之知見,要來「示」眾生佛之知見,要使一切眾生能夠「悟」佛之知見,更期待所有的眾生真正能深「入」佛之知見。
    「『開』,就像一間房子,裡面有很多寶藏,不過,陽光沒有照進去,電燈沒有開,儘管這間屋裡富麗堂皇,儘管這間屋內有很多寶物,但是,門關著,就不知道要從哪一道門進入。這富麗堂皇的房間,室內應有盡有,只是門關著,這就是表示我們眾生的心。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佛陀有那麼多豐富的寶藏在他的智慧裡,其實眾生平等,同樣是那麼豐富,不過,偏偏外面豔陽當空,但是這間房子的門卻開著,還是一樣是暗的。所以佛陀說『開』,要來開眾生佛之知見,就是要來打開我們的心門。」
    「只是打開了,雖然陽光透射進來了,不過,眾生還是不會踏進去。雖然眼睛看到這間房子門開了,不過裡面有什麼東西,不知道。佛陀就細心地為我們指『示』,教我們看這間房子,裡面雖然是很簡單,卻很莊嚴。」
    「抬頭看電燈,一排一排的電燈很乾淨;天花板很漂亮;地板很亮麗;還有桌子、椅子;以及一盆花,有白花,有紅花等等。佛陀細心地為我們指示,讓我們知道這盆花的種子、花的名稱、花的培養、花開花謝等等的道理。這就是佛陀開啟我們的心門。」
    「然後解釋這間室內所有的物質、寶物讓我們了解,我們知道之後,是否能體會這些東西的妙用。佛陀就是要我們更深入一層,知道之後要讓我們知道有時候要用這個方法,另外的時候就要用另外的方法。方法很寶貴,但是因人、因地、因時而不同,若能用的恰到好處,就是妙法。」
    「同樣的方法,非人、非地、非時,用起來就不對啦!所以佛陀教我們使用的方法,你們如果有用到時,就會發現原來這麼好用,這就叫做『悟』。這樣夠了嗎?還不夠。還要『入』,懂了之後,要身體力行去做,不懂得要怎麼去做,絕對無法了解其中的道理。真正深入透徹,才能證悟,證悟時就永不退轉,懂了就懂了,絕對不會再糊塗,絕對不會讓我們的道心再退轉。」
    由五千人退席可知,要真實信解佛陀所說的菩薩教法,必須具足信根,才能全然接受教誨。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,這就是所謂「唯信能入」,唯有信根堅定,才能入佛知見。
 
深信人格完美者之言
 
    在《藥師經》中,就曾提及阿難對佛陀所說的教法深信不疑。上人說,佛陀講經是觀機逗教,所以叫做契經──「上契諸佛的真理,下契眾生的根機」,佛陀這種智慧的說法,阿難絕對不生疑惑。為什麼呢?阿難自己說:「我為什麼會這麼相信呢?」「一切如來身語意業,無不清淨」,我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,我也相信諸佛他們的身語意業無不清淨。既然是成佛了,乘如來理而來人間度眾生,每一尊佛他在人間來回之中,修行身清淨,意清淨,口業也清淨。
    身絕對沒有犯錯,在行為中已經修到非常清淨,從沒有犯過錯才能成佛。身如果不清淨,有子差錯,這樣身業還有污點,何況是心的意業!為什麼我們身會犯錯,就是意業不清淨,意業不清淨,就容易起心動念,起了一念的壞心壞意,很快就現出他的身行來,就去造作,就有了污染的業。
    不只是身行保持不犯錯,連意業也要修到不犯過,不能想入非非,心猿意馬,心的犯戒比身的犯戒還要厲害。所以意業一定要清淨,意業如果清淨,口業就清淨了。所以佛陀在《金剛經》中也是這麼說,他是一位真語者,也是如語者,也是不誑語者、不妄語者,也是不異語者,他所說的都是真實沒有虛假。所以佛陀所說的教法不能相信,那要相信誰的話呢?
    所說的都是真實語,就是如語,就是一切萬物真實之理,從來不曾誑語,也不曾妄語,也不曾有異語,所以是一個人格完美者。人格完美者所說的話,我們當然要相信,所以阿難就說,因為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,沒有不清淨的,完全都清淨了,所以我相信。
    阿難加強語氣,要表達他的相信,所以他說:「世尊!此日月輪可令墮落,妙高山王可使傾動,諸佛所言無有異也。」這是一種譬喻,以及表達他的堅定。就是說,若是日或月說不定會墜落下來,「妙高山王」就是須彌山,整個須彌山會塌下來、會震動,哪怕佛陀說這些話,我也要相信。因為諸佛所說的話,絕對無二樣,絕對說一是一,都是真的。不論佛說太陽會掉下來,月亮會掉下來,或是整個須彌山會倒下去,我也是同樣會相信。
 
信根堅固的阿難
 
    阿難這樣向佛陀表達堅定的相信,可見阿難對佛陀的那種尊重敬愛,那種信任實在是我們要學習的。
    在《增一阿含經‧弟子品第四》中有云──
    我聲聞中第一比丘,知時明物,所至無疑,所憶不忘,多聞廣遠,堪任奉上,所謂阿難比丘是。    而依據《大般涅槃經》卷四十記載,佛陀對文殊師利說「阿難比丘具足八法,能具足持十二部經。」八法是──
一、信根堅固。阿難堅心信仰佛法,故能增長善法道根。
二、其心質直。阿難性情樸實正直,依循正法永斷虛妄。
三、身無病苦。阿難累劫薰修善行,故身體健康無病苦。
四、常勤精進。阿難聞佛所說法後,一心受持而無懈怠。
五、具足念心。阿難對所聽聞的法,恆念誦思惟不忘失。
六、心無憍慢。阿難雖常隨佛聞法,慧解過人卻不傲慢。
七、成就定意。阿難聽聞十二部經,能自我攝受得禪定。
八、從聞生智。阿難長於多聞記誦,成就無上智慧功德。
      對佛陀教法深具信心的阿難,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,為梵語「Ananda」的音譯,意為「歡喜」、「慶喜」、「無染」之意。此名的由來,乃因阿難誕生時,適逢佛陀成道的大喜之�